网站地图

苏轼的〈水调歌〉词究竟是什么样的?

tianluo 2025-05-08 05:49 阅读数 946
文章标签 水调歌

苏轼最为著名的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创作的词作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水调歌〉词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佳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州,彼时的他与胞弟苏辙分别已有七年之久,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苏轼饮酒赏月,心中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词的上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开篇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以豪放之笔,把酒相问,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问直接抛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进一步展现出他对天上世界的好奇与遐想,他想要乘风回到天上的宫殿,可又担心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自己难以承受那份清寒,这一心理的描写细腻而真实,既流露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又体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眷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最终苏轼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之舞动,他意识到人间也自有一番美好。

词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描绘了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心事重重难以入眠的自己,他埋怨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何偏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如此圆满,但紧接着,苏轼以豁达的胸怀进行自我宽慰,指出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遗憾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表达了苏轼对亲人、友人的美好祝愿,只要彼此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一轮皎洁的明月,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完美融合,既有浪漫奇幻的想象,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评论列表
  •   雨潇生  发布于 2025-05-08 05:55:54  回复该评论
    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仿佛一位穿越时空而来的智者立于浩渺银河之下,它以月为引子、思乡怀人之情如潮涌动;又似一曲高亢激昂的歌谣在夜空回荡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问——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不仅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探索更是内心深处孤独而深邃的情感抒发让人心生共鸣久久不能平息……
  •   长卿  发布于 2025-05-08 06:32:57  回复该评论
    苏轼的水调歌词,以其豪放不羁、意境深远的风格著称,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力;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人生哲理与历史沧桑感。〈 水 〉 以诗酒为伴抒发胸中块垒 ,是宋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
  •   矜暮  发布于 2025-05-08 08:41:57  回复该评论
    苏轼的水调歌词,以其豪放不羁、意境深远的文风著称,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爱慕与哲思并蓄的情感世界;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历史感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人心。〈 水 調 〉:诗情画意中的历史回响。
  •   孤独在蔓延  发布于 2025-05-08 09:40:36  回复该评论
    苏轼的水调歌词,如同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它以豪放不羁之笔触描绘了壮丽山河与人生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便引人入胜;而我欲乘风归去则展现了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 😊 ,全词语汇精炼、意境深远🌟 ,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歌颂更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和自我超越!这不仅是文学上的巅峰之作也是心灵的慰藉良伴✨——在每一个失意或迷茫时刻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心怀宽广方能拥抱世界之大美~